電 話:028-83578179
傳 真:028-83578579
第一分公司:028-83578279
第二分公司:028-83102298
值班 電話:13320966788
網 址:wajuebao.com
地 址: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金豐路1263號
2021年似乎有些開年不利。
1月已發生4起醫院傷亡事件:
1月17日,湖南婁底市蛇形山鎮嘉謨村一名村醫9歲的兒子遭一男子持刀砍傷;
1月22日,浙一醫院發生了一起疑似爆炸物爆燃事件,造成3名醫院工作人員和1名病人受傷;
1月26日,江西吉水縣人民醫院一男子持械將心內科醫生胡某刺傷,于1月27日離世。
1月27日,江西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生曾某梅被含毒針管刺傷。
除了強烈的譴責,我們更多的是無奈。
除了大家一再呼吁的醫院安檢措施,更應該讓大家心理上破除對醫生的誤解,所以我想分享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于2020年11月14日晚,在南通大學進行的以“ 2020說健康”為主題的演講內容給大家。
1
-THE FIRST-
南通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,特別是南通大學醫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,大家好。
我為什么要在前面加個特別二字呢?因為2020年太特別了。這一年再次更深層次地定義醫學,更深層次地定義醫生,更深層次地定義、并讓我們思考健康。
在這兒也要向所有醫生、學醫的人和他們的家人致敬。致敬之后是加油,因為未來的挑戰更多。各位是學醫的,未來將成為各個科室的醫生。面對健康的挑戰,2020年不是第一次,也不是最后一次,今后還會有更重要的事。
所以,未來將會是更加需要醫生的時代。
因為未知,因為老齡化,因為日子過好了之后,人們對健康有更高的需求。我的總體判斷是,未來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問題。它的標志就是以快速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、低出生率捆綁在一起的人口問題。將來最大的產業一定是大健康產業。
2
-THE SECOND-
那這個時候,就要思考今天的一個關鍵問題了:2020年會讓我們從此一直愛醫生愛下去嗎?
我想說的是:“愛你們不僅在今天,而且在未來生命中的每一天。”
我說這句話不是為了讓你們鼓掌,而是出于一種巨大的擔心。我作為一個新聞人,全程都參與了2003年的非典的報道,我見證了SARS 之戰中國人對白衣天使的那份愛。
但是這個溫度沒有保持那么久。我記著哈爾濱醫科大學的惡性傷醫事件發生了之后,我當天晚上做的節目叫《我們都是兇手》。為什么?因為在惡性傷醫事件發生之后,居然底下有百分之八十多的留言說:“該。”
我們都是兇手。
3
-THE THIRD-
在這,我特別想說,不止一次,許多次,我都說不要再把暴力傷醫和醫患矛盾聯系在一起。這是非常荒誕的聯系,暴力傷醫是犯罪,不是醫患關系。是嚴重的犯罪,就該嚴打。
所以在2020年,我們應該去思考:我們今后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讓醫生安心行醫,讓患者成為最大受益人的空間呢?
有人問我:“白巖松,你為什么總為醫生說話?”
我說:“因為我姓白嘛。”
接下來還有一個答案:“因為我不傻嘛。”
人的一輩子,誰離得開醫生和護士?罵醫生的人是在犧牲自己將來的健康前景。因為全社會優秀的人都不學醫了,將來你連罵人的氣力都不一定足了。
4
-THE FOURTH-
每一個醫生又是普通人,他們要養家糊口。不能只把醫生的未來停留在理想、情懷上,他們的工作環境好不好?他們的工資可以嗎?
醫生最需要的是什么?
其實,工資不會排在第一位的。但是你要先去把他可能不排第一位的問題解決了,他才可以把排在第一位、第二位的,比如尊嚴、職業成就感、佛一般的悲憫情懷,去落實得更好啊。
我的一個夢想是,能不能讓中國的醫生心無旁騖的只做好醫生該做的事。我覺得這是此時中國特別需要做的事:讓老師專心致志地當老師,讓醫生專心致志地當醫生,那就最好。
5
-THE FIFTH-
接下來,我們還要思考,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患者。
很多人可能都看過這個新聞:一個醫生連做兩臺手術,累計8小時滴水未進,凌晨四點手術結束之后喝了一瓶葡萄糖水。結果有一些網友說:“誰付錢啊?”平常的質疑大家容易點贊,平常的監督容易點贊,但是這個一定翻車。
不要說8小時(做)兩臺手術,治病救人的醫生,就是一個普通人8小時沒喝水,你愿不愿意為他付一瓶水的錢?質疑這樣的人生活中該是什么樣的人呢?醫生也是人,社會不能無情到這種地步。
上世紀的20年代,梁啟超先生病了,送進北京的一家大醫院,手術出了問題,報紙上就開始批評西醫,因為當時西醫剛剛引進中國不久。
沒想到,醫療事故的受害者梁啟超反而發文支持醫生,希望大家不要再去責罵。過了幾年,梁啟超先生病逝在這家醫院。
這樣的患者我們已經不能再指望有了,但是我相信可能也會有。
信任才會讓你成為最大的受益者。
我總是成為信任的受益者。在跟學生,在跟很多人溝通的時候就常說,信任是一種能力,信任也是一種力量。不信任和信任都可能有風險,以我五十多年的人生生涯來說,信任的風險遠遠小于不信任的風險。
不信你去信任試試。
6
-THE SIXTH-
患者在整個診療過程當中,這幾十年發生了一個巨大改變,叫患者賦權運動。
過去,在治療過程中,患者沒有權利參與意見,都是醫生定。如果沒治好,“哎呦,這孩子命不好。”要么怨老天爺要么怨命,從來不會怨郎中怨醫生。
但是過去這五十年,全世界的患者賦權運動,愈演愈烈。
現在的醫療已經明確的要求,在治療方案的選擇和在治療的過程中,患者有權利參與決策。問題就來了,醫生會說,我告訴你什么病,然后有A方案、B方案、C方案,你選擇哪一個?
患者一點兒不懂,好辦,醫生說了算;特別懂,也好辦,大家同行;但是一知半解,醫生最痛苦。
在這種患者賦權的背景下,醫生承擔著相當大的責任和法律風險,所以即便是動個闌尾手術,醫生也會把最糟糕的結果提前告訴你。而且醫生越來越謹慎的開始用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術語講給患者。
你要知道,相當多的診療過程是需要一定的冒險的,可是現在的醫生在巨大的壓力面前,如果沒有保障的話,您覺得他敢冒險嗎?換你,你會不會冒險?倒霉的是誰呢?倒霉的是患者。
在思考如何做醫生,如何做一個患者的時候,我們該不該去思考,今后怎樣去做醫生和患者之間溝通的平臺和工作呢?
比如說當患者開始有權利參與決策的時候,我們的醫學系統和科普系統有沒有為他做決策的輔助系統?我們有沒有搭建網站讓他去了解其他患者的感受?要知道,對于一個迷茫的患者,最有效的溝通者是接受過同樣治療的患者。
可是我們現在有這樣的平臺嗎?
醫生一定要跟患者有一個將心比心、互相理解了解的過程,這一點我認為醫生應該提前邁出一步,因為你是專業的。
我們應該更開闊的去思考將來的問題。
這兩年健康中國戰略提出一個重要的基準,就是以治療為中心全面向以預防為中心轉變。這對于我們整個的醫學教學和醫學實踐,包括每個醫生的職業生涯來說,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調整。